雪健的戏太好了,我没法说出他在《横空出世》里哪段表演最精彩,因为都很精彩。就说说冯石将军在全军面前讲话,第一次告诉大家来到戈壁滩就是为了搞原子弹吧。片场李雪健没有用麦克风,我们也没在后期过多处理,完全凭借他在空政话剧团舞台上练就的功力。那么大的场地,他讲话一字一顿,声情并茂,全场听得清清楚楚。
“同志们,国内的仗打完了,国外的仗也打完了,一没让披红挂彩开庆功会,二没让回家看望爹娘。一声令下,你们跟着党,跑到这大戈壁滩上,至今家里的亲人不知道我们在哪,不知道我们是死是活……现在中央军委指示,可以把这个秘密告诉大家了,我们就是要在这个大戈壁滩上,用我们自己的双手,搞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原子弹!” 他讲完,那些战士们真的是群情激昂,情绪到了根本不用排(排练),全场振臂高呼,“搞出原子弹,挺直腰杆子!”恍然间,就是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横空出世》剧照
作为群演的军人们太可爱了。他们脱了军服,不拍戏的时候也天天穿戏服,就是为了穿出年代感,而且还一定要晒出汗渍,才有生活气息。军人们来自五湖四海,片中我也特意把战士们安排成来自祖国各地。片头戈壁滩上行军,大家排着长列,一个挨一个传口令, “往下传,不准问干什么,不准问到哪里去。”一句台词有河南话、山东话、四川话……串起了南腔北调的口音。
当时我们还精选固定了一套二三十位群演组成的班子,从排长以上到通讯兵、勤务兵,这里面有娃娃兵、有老兵、有炊事兵、有留大胡子的,每天通告都跟李雪健在一起,说戏排练都在一起。而且我安排了七个副导演,每天跟他们说戏排练,所以《横空出世》里的群演是加分的,形象上一个是一个,能让人过目不忘。现在有些影视作品,拉来套上军装就开始演,挺胸抬头都不会,一看就不是个兵。
《横空出世》剧照
雪健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在片场吃住条件都特别差,没有蔬菜,吃水果都是罐头,结果他脸部有点浮肿。有场戏是全体观看《上甘岭》,采用了戏中戏的形式——电影里这支队伍中就有“上甘岭英雄连”,他们又在基地观看电影《上甘岭》。观众在看他们,他们在看“自己”。郭兰英唱《我和我的祖国》时,镜头从所有人脸上划过。雪健脸部浮肿,但他非常有经验,现场做了个一手托腮支颐的动作,既表现出出神的状态,也给遮过去了。
分数最高的一部主旋律电影
我父母家就在清华大学,家里也有人在大学里做核物理研究。李幼斌和陈瑾的定妆照,就是仿照我父母当年在颐和园的合影拍的:陈瑾穿着旗袍外面套着呢子大衣,李幼斌穿得则是“人民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男性最典型的穿着。从中山装改良而来,还保留了上身明显的四个暗兜,只是把中山装的圆领子改成了新式尖角领。
王茹慧(陈瑾饰演)
陈瑾饰演的王茹慧,是片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我当时全国选角,找了两个多月了,突然看到她的照片,一下子就打动了我:温婉贤良的外表之下,能感受到她心底是有主见的,这就是我心目中知识女性的形象。那时陈瑾演过电视剧,还没有演过电影。第一次见面,我说不用试戏,就是你了,但你得把辫子剪了。那会儿她的头发长到及腰,可宝贝了。这位演员极有个性,看完剧本说,“就这么点戏份啊?我还不想演呢。”(笑)
陈瑾到了片场就把头发剪成了齐耳短发。拍王茹慧和陆光达在戈壁滩见面那场戏,是场雨戏,而且两个人都得泡在水中搬运资料。创作这段故事是有来历的:原子弹靶场上有一棵“夫妻树”——当年调干第一句话,就是问你“愿不愿意隐姓埋名”。在基地还真有一对夫妻,前后脚来的。分别前,告诉对方都只说自己要出个长差,结果在基地呆了一个多月,一次在榆树下偶遇了,百感交集……张爱萍将军听到这件事后感动地说,真是一双中华好儿女,这树就叫“夫妻树”吧。我把这个故事给两位演员一说,他们也非常感动。
那场戏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拍的,一查当地天气预报,就那天下雨,全月都是大晴天。摄影师张黎一定要个阴天的环境,陈瑾那天正好女同志身体不方便,但她二话没说答应了。拍摄那天,她先灌了几口白酒,我们又找来几块塑料布,让她在衣服里裹上,硬是跳下水实拍。张黎也是,他觉得机器架在岸边拍不出效果,扛着机器也跳下水,大家没一会儿就冻得直打哆嗦。戈壁滩早晚温差很大,而且河里的水是从冰川上流下来的。陈瑾嘴唇都冻紫了,还哆哆嗦嗦冲我喊,“导演,这条没拍好,要不要再来一遍?”这,就是一位好演员的职业精神。
《横空出世》剧照
我是学表演出身,太明白作为导演,你一定要千方百计地保护演员的个性、主动性、激情和艺术感觉。很简单一个道理,每个演员都是一个独立的、个性鲜明的人。如果你选他,就因为了解他,相信他。“放松”,是最要紧的第一位的任务。有场戏是陈瑾饰演的科学家在受尽委屈后,突然有一天,被请去给高级将领们授课。就一句台词,“大家知道,构成这个世界最基本的物质是原子。”陈瑾演得感情充沛,分寸准确,十分动人。可没想到,不是片盒里胶片正好差几尺,就是轨道车出了故障,陈瑾硬是先后哭了三回。这个“哭”戏还特别难,不能哭出声,也不是挂着泪,还得带出欣慰和高兴,不真正进入到角色里,绝演不出来。
陆光达这个角色,我起初是按照田壮壮的爸爸,田方老师的形象去选的,田老师是我青少年时期的偶像。明澈的眼睛里要带出深邃,形象要帅气,身形要瘦削,肩膀要宽,看上去要像个南方知识分子,一开始考虑过王志文。后来我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录音棚里第一次见到李幼斌,他当时正在给一部戏做配音。在这之前,我看过他出演的《刑警本色》,演个大反派,戏不错,但观众对他还不大熟悉。李幼斌试妆后,我一看,就他了。因为棱角上很像我父亲,一名知识分子军人的形象。
好演员就是演谁像谁。《亮剑》之后,大家一提李幼斌,总觉得他是“李云龙”,要么演农民要么演大老粗型的军人。不是这样的,北京人艺前不久推出的《老式喜剧》,李幼斌史兰芽夫妇在里面演的就是一对中年知识分子。那时李幼斌还没在大银幕上演过男一号,《横空出世》在清华大学首映时,师生们对陆光达这个角色更感兴趣,起来发言都夸他这个教授演得像。李幼斌特谦虚,说戏里黑板上的公式都是导演找清华数学系老师写的,他不过就是最后画上一笔。
《横空出世》剧照
还有位老教授来提意见,说三年困难时期吃不饱饭,片中李幼斌给陈瑾削苹果那场戏出现了“瑕疵”——观众觉得那个年代吃苹果哪还要削皮,而且他这皮儿削得也太厚了(是一种浪费)。李幼斌站起来道歉,说自己从来不会削苹果,只能现学现卖。由于体验生活学习不够,破坏了人物的真实感。其实这个责任在我,我当时还让道具找来个带着虫眼的苹果,想到了年代条件艰苦这节,但当时片场胶片的监视器都蒙着布,跟现在数字拍摄的监视器呈现画面完全没法比,看不清画面里太小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