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糖果娱乐

“青绿腰”走上大银幕,《只此青绿》舞台艺术与电影的双向奔赴

2024-10-25

10月24日,国庆档电影《只此青绿》的票房超4300万,作为一部国庆档影片,它在国庆节后展示出了强劲的长尾效应,在豆瓣上更是开出8.0的高分,成为今年国庆档上评分最高的影片。值得惊讶的是电影《只此青绿》不是一部常规的剧情电影,而是一部电影化的“舞剧”–全程以舞蹈的形式呈现故事,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对白。

舞剧电影并不是首次登上大银幕,但从未像这次这样备受关注,也没有产生过较大范围的讨论度。而随着电影《只此青绿》进入“主流”,舞台艺术的电影化是否会迎来新的机遇呢?

审美升级,消费趋于理智

舞台艺术影视化拥有大环境温室

电影《只此青绿》改编自同名舞蹈诗剧,该舞剧自2021年首演后一直颇受好评。2022年春节,舞蹈诗剧中的“青绿”一章登上央视春晚,被全国观众所熟知,《只此青绿》迅速“走红”,全网模仿“青绿腰”,巡演一票难求。直到如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国内外上演了超600场,但仍旧场场满座。无疑,“只此青绿”作为一个现象级IP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标识之一。

“只此青绿”的升温火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觉醒和复兴的结果——在经过长时间的对传统文化的提振后,中国“国潮”迎面袭来,而随着国潮文化的盛行,人民群众对中国式审美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被挖掘、复刻、创新,并在不断树立的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豪感中,形成了统一的民族文化认同。舞剧《只此青绿》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其中一个“巅峰”。

《只此青绿》的故事来自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的创作历程——这幅长12米的青绿山水画卷,色彩艳丽,意境悠远,是中国山水画的集大成者。围绕这幅画,舞剧《只此青绿》创造性地打造出一个跨越多重时空的唯美故事,并提取了画卷中的青绿色彩,并赋予其人性特征,以中国古典群舞的形式幻化出灵动瑰丽的“千里江山”。“美”一定是这部舞剧带给观众的主要视觉关键词,而电影化之后,它的美也被镜头放大。

然而即便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已经在全国范围的多个一二线城市甚至三线城市进行巡演,但是能亲自坐在剧场观看的人仍旧占少数。一方面是受表演场所的局限,另一方面则是受观看成本的限制,在中国花成百上千元坐在剧场观看一场舞剧表演仍不是“主流”,尤其是近年随着大环境的变化,人们消费观念已有所改变,如果能以一场电影的消费看到顶级的舞剧表演,何尝不是另一种更具性价比的选择呢?

舞剧受众与电影受众完全不在一个量级,走出舞台表演的第四堵墙,从小众圈层扩散至更广阔的消费群体,不仅是舞台艺术寻求突破的内容,针对如《只此青绿》这样承载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使命的作品来说,也更有意义。可以说,现实的文化大环境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互促进,为舞台艺术的电影化提供了温室,这才得以促进越来越多的舞台艺术在保持舞台形态的同时走进电影院,在实验性的尝试之下,形成良好的跨界合作。

最新文章

“一切皆可团综”,《永夜星河》团综录制中、《大侦探》首开“综艺团综”

综艺

 

阅读14025

《巨舞霸》首播,新加坡版的《热辣滚烫》,叙事更为友好一些

电视剧

 

阅读18655

《嗨1995》定档,张维伊吴佳怡主演,爽剧路线 ,让人期待

电视剧

 

阅读15312

《胜券在握》上映,票房一败涂地

电影

 

阅读16629

《故乡的泥土》是一部打着农村旗号的悬浮剧,叙事缺乏合理性

电视剧

 

阅读14709

冀ICP备2000837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