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型电影,多元市场
开放的电影市场释放诚意力邀入驻
电影艺术源于舞台艺术,在电影诞生的100多年间,舞台艺术与电影彼此吸纳灵感,不断创新融合,为双方的发展都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从舞台艺术走向大银幕的改编大多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将舞台艺术的故事进行影视化改编,比如早期的电影《茶馆》《雷雨》,以及“开心麻花”话剧的一系列改编,这样的电影几乎完全采用电影化制作,弱化舞台表演形式和属性;另一种则是舞台现场的官摄,没有任何改编内容。
显然对于电影观众而言,作品借舞台艺术的故事而放弃舞台表演形式更受观众喜爱;对于舞台艺术爱好者而言,官摄则是一种不错的私人珍藏,便于反复重温经典。但是随着电影拍摄技术的不断提升,在舞台艺术电影化更加成熟的好莱坞,渐渐诞生了第三种模式——那就是既不破坏作品的舞台属性,又彰显了电影表现力,譬如舞剧改编的同名电影《猫》这样的歌舞片,是两种艺术形式的真正融合。电影《只此青绿》就是属于此类。
电影《只此青绿》并非只取其故事,而是很大胆地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舞蹈演绎,几乎复刻了舞蹈诗剧的原版内容,并凭借对光影艺术的驾驭能力,对舞剧的娴熟掌控,让舞剧和电影两种艺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在中国电影的市场上,这样的操作具有一定的冒险性,极具挑战。但这也为电影市场提供多元的尝试——尤其是在电影内容不断重复且缺乏新鲜活力的当下,电影市场急需新颖题材、创新内容的注入,电影《只此青绿》的出现,为中国银幕带来一丝清新之风。
其实电影《只此青绿》并非今年首个进行舞台与电影融合创新跨界的电影,在此之前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采用了舞蹈演绎和影像融合的手法,通过光影舞绘出一曲荡气回肠的革命爱情赞歌;话剧电影《抗战中的文艺》也以历史影像资料、演员独立影像表演、舞台群像演绎等多元融合的形式,将话剧搬上了大银幕。
更早之前,赖声川实验性的舞台剧电影《暗恋桃花源》依托舞台版的爆红而赢得了不低的声量,惊鸿一瞥。2015年,杜琪峰也将张艾嘉的舞台剧《华丽上班族》改编为同名歌舞片,但实验性的尝试却遭遇了市场冷遇。如今,市场趋于成熟,观影群众对此类改编也喜闻乐见,电影《只此青绿》成功“破圈”之后,是否能带动其他舞台艺术的创造性影像化转化,值得拭目以待。
利弊皆有,未来可期
舞台艺术的电影化还有很长路要走
虽然《只此青绿》在大银幕上初步获得了成功,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其成功离不开本就声名大噪的舞剧,三年巡演累积的观众与口碑,无疑成为影片顺利推进的基础。在舞台艺术仍旧属于小众圈层艺术的中国,能出现如《只此青绿》《暗恋桃花源》一般能突破圈层的舞台作品并不容易,改编为电影成功的更少,一切迹象表明,舞台形式的电影创新仍是极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