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潮》制片人、电影频道杭州基地总经理黄钧妍(图左)
为本土故事找到诗意化、世界性表达 专家肯定《潮》美学价值精神内涵
电影《潮》以现代性、诗意化影像,构建出独属于江南的地域性艺术表达,是一部中国当下新主流意识形态下兼具现代感和本土感的电影作品,既传承了老一辈“战天斗地”的围垦精神,也传递出新时代“勇立潮头”的澎湃力量。
电影《潮》总策划杨立平见证了影片创作“起潮、奔涌”的全过程。她认为,《潮》具有史学价值,是聚焦人类造地史奇迹的世界性话题,同时,它也传达出了浙江精神猛进如潮的精神价值。对于年轻人,了解父辈的奋斗过程,更是一种教育价值,而电影里的“真山真水真情”,则传递了足够打动人心的美学价值。
电影《潮》总策划杨立平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院长,电影《潮》监制徐小明表示,《潮》让属于中国人几代人的奋斗故事,通过电影这种公共的媒介得到了有效的传播,让年轻人有机会看到祖辈的侧影,了解到正是因为他们曾经的牺牲奉献,我们才得以在当下安逸的环境中成长。这样的精神传递,也会让更多人在面对未来挑战时充满底气。
电影《潮》监制、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徐小明
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王国富肯定影片《潮》是一部“留得下的好作品”。通过不同的视角聚焦围垦,让研究者、年轻观众都可以反复思考,有极大的文化推广价值。接下来,影片在宣发阶段应该更加重视与当下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情感对接:“现在的我们是基建狂魔,那么曾经我们的父辈又是怎样奋斗的?我们应当通过这部作品将这种民族自豪感激发出来。”
作家、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王国富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侯光明评价影片在思想性上立意高远,有强烈的历史认知价值,和本土化的意象叙事;艺术性上同样制作精良,有着年代感极强的影像美学意境。“下一步宣发过程中,影片应当寻找与观众共情的话题,同时在宣传过程中积极邀请围垦人及后代参与其中。”侯光明建议。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侯光明